登山相比其他競技運動來說,並不要求最好的爆發力、速度或耐力,基本上是不論運動神經好壞,只要能走路便能從事的活動。看看象山、陽明山路上,有多少男女老少是提著礦泉水披著一條毛巾就上去的,便知道他的門檻有多低。
也因此容易忽略了登山,其實也可能是一種運動量非常高的活動。爬中級山時,除了需要背負著好幾公斤的重量,在崎嶇陡峭的路走上6-10小時。如果是高山,隨著海拔的上升,氧氣含量也跟著下降,在海拔三千公尺的地方,氧氣比平地大約少了三分之一,便需要花上比在平地運動時更多的精力。一趟兩天一夜的雪山行程,運動量甚至會超過一場馬拉松。
你會完全不做任何行前訓練就直接參加一場馬拉松嗎?
但你是不是常常只意思性的跑了一兩次步就上山了!
多數人對登山的印象就有如去公園散步一樣的休閒活動而已,而忽略了訓練的重要性,這也間接造成山難發生的機率。雖說台灣的登山型態比較偏向國外所謂的"健行",因此訓練強度不用像真正的"登山"那樣高,但並不代表不用訓練。最簡單的訓練方法就是每週都去爬山,如果能維持每周都爬一座單日來回的郊山中級山,基本上不用再特別做什麼額外的訓練,大概也足以應付高山、過夜的中級山或是多日縱走所需的體能。在山上會遇到穿著雨鞋,下坡飛快的阿伯,與說著膝蓋不好再也不登山的年輕人之間的角色錯亂,便知道最好的訓練就是爬山本身。
但面對現實吧!你根本很難有時間與精力週週去爬山。因此才需要所謂的"訓練",幫助自己上山時更輕鬆、更享受戶外。
基本上在山下的訓練可分成三個面向:
- 柔軟度訓練
- 心肺耐力訓練
- 肌力訓練
柔軟度訓練就不多說了,大家最常做的拉筋伸展、瑜珈、滾筒都屬於此項目,只要找到自己習慣的運動就好。柔軟度訓練能幫助恢復肌肉彈性、減緩痠痛、降低運動傷害發生等。
心肺耐力訓練
關於心肺耐力的訓練,一般人最常聯想到的有氧運動大概就是跑步與騎單車。
跑步:
對身體造成的壓力較大,是較有效的訓練方式。主要鍛鍊到的是小腿肌肉,也能訓練到一些爬山下坡時所需的肌肉。但除非增加上坡的路段,否則不太能鍛鍊到上坡所需要的大腿股四頭肌。
騎車:
由於是坐著進行的運動,相對對身體負擔較小,如果沒有增加上坡路段訓練強度可能太弱。能鍛鍊到股四頭肌,但無法鍛鍊到下坡需要的肌肉離心收縮受力的情況。
基本上,只要你有持續的在從事任何運動,對基本體能一定都是有幫助的,只是差在與登山的關聯性的高低。而跑步應該是最多人會用來當做上山前的體能訓練,但事實上,跑步與登山的關聯性還是沒那麼完全相同。我便遇過隊員出發前信誓旦旦說他經常在跑馬拉松,體能沒問題。到了山上,負重加上高海拔低氧環境的雙重攻擊,讓他在上坡時感覺到滿滿的無力感。
而你有爬完山鐵腿的經驗嗎?那其實主要是負重下坡造成的,跟乳酸沒啥關係,乳酸反而是能增加有氧運動時間的幫手。我們平常很少會做這種肌肉離心收縮狀況下,又同時要受力的動作,造成肌肉纖維輕微受傷,因此下山後腳會有這種延遲性痠痛產生。
要減少鐵腿的可能,除了這兩項運動外,爬樓梯是最接近登山運動的訓練手段。可同時鍛鍊到上下坡所需要的肌肉,特別是下樓梯的動作貼近實際登山情況,可以訓練到下山的肌肉。如果能加上負重進行更好,心肺與肌力都能同時訓練,但就是下樓時對膝蓋負擔較大。缺點就是無聊,還要背著背包面對路人的異樣眼光,如果找不到適合的環境,在家中找一個大約在小腿肚高、穩固的凳子,背著背包上下登階也是一種方法。上下一次大約30公分,因此只要上下個3300次就等於爬了一座一千公尺高的山了呢多棒!(想想是不是還是直接去爬山好了XD
有氧運動的運動強度
以登山為目標的心肺訓練有個重點,不一定就非要喘到說不出話累個半死才叫做訓練。登山相對慢跑或騎車而言,行進時間更長且相對緩慢,稱得上是超耐久運動,把訓練的時間拉長強度降低,才是比較貼近一般的狀況。
怎樣的強度叫做低?一個最簡單的測量標準就是,用可以講話聊天的速度進行。不管是在跑步或是實際登山,當你開始喘到開始想用嘴巴呼吸,且無法完整說完一句話時,速度便是太快。在這種低強度運動時,身體使用脂肪的比率是最高的,我們的身體不能儲存太多的肝醣,卻幾乎可以儲存無限量的脂肪!因此在這種低強度下便可以長時間進行運動。
如果一開始出發衝得太快爬得太猛,如果肝醣燃燒殆盡,中間食物補充的又不足夠,後續下山便會無力,下山花得時間比上山還久,這種故事劇情我在嘉明湖山屋值班時,幾乎周周都在上演!
訓練量建議
最低建議是一周至少1次跑步,搭配至少1-2周1次登階訓練。
跑步就以LSD(Long Slow Distance)為主,用前述的低強度從30分鐘開始,每周增加時間,可以拉長到1小時左右是最適合的。
登階的初期目標為負重10%體重開始,以上下300公尺為目標。經過幾次之後可以慢慢增加強度,增加5%的體重負重或是100公尺的垂直距離皆可。能直接用爬山的方式當訓練一定是最佳,如果擔心下坡對膝蓋的負擔,可以改為背水登山的方式進行,在山頂把水倒掉後輕裝下山。如果都是在室內訓練,每個月搭配一次2-3小時以上的爬山,當作長時間實戰。
肌力訓練
肌力訓練是另一個常會忽略的項目。登山最重要的就是腿部肌力,經過鍛鍊後可以增加身體的平衡能力,也更能對地形做出快速反應減少滑倒、扭傷的機率,與減輕膝蓋的負擔。手部的肌力能幫你更輕鬆、安全的通過困難地形,背負背包也需要核心背肌胸肌等上半身的肌肉來支撐與平衡。登山不需要練出大塊的肌肉,因此並不需要上健身房,需要用到全身一起動作的功能性訓練,比較符合實際運動的需求,只要用幾個隨時都可以在家裡做的基本動作既可。
- 深蹲、坐空氣椅、分腿蹲 – 股四頭肌、大腿、臀部肌肉
- 橋式 – 腿後肌
- 小腿提踵 – 小腿肌肉
- 棒式 – 核心、全身性的訓練
- 伏地挺身 – 核心、全身性的訓練
- 閉眼單腳站 – 下半身與本體感覺訓練增加平衡感
一周1-2次,每次循環做3組,每個動作10下或30秒。當你可以輕鬆的超過這個目標時,就要考慮增加負重或是動作的難度。每個動作的方式,還有增加難度的方式餵估狗就很多,這裡不多說了。或是懶得想了,就找台灣肌器楊礎豪開辦的山學訓練,順便贊助一下戶外慘業從業員。
by國威